|
|
|
頭銜:金融島總管理員 |
昵稱:花臉 |
發帖數:66359 |
回帖數:2145 |
可用積分數:16308536 |
注冊日期:2011-01-06 |
最后登陸:2024-12-22 |
|
主題:ETF再創紀錄!年內凈流入超萬億 下個20年“風口”在哪里?
券商中國
在中證A500ETF的火熱發行中,ETF數量一舉突破“千只”關口。根據統計,截至11月18日全市場ETF數量達到1011只,總規模突破3.6萬億元,其中有80.32%的規模為股票型ETF。截至目前,有54家機構發行ETF,其中12家管理規模超過千億元,合計規模達3.11萬億元,占比高達85.91%。
國內ETF起步于2004年,實現第一個萬億元用了16年,第二個萬億元和第三個萬億元分別只用了3年和10個月。其中2021年末至2023年末,兩年間股票ETF規模復合增速達28%,2024年以來ETF累計凈流入資金規模達到了1.15萬億元,成為各大資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載體。但從投資者行為來看,當前指數基金面臨著持有時間短、基金資產管理難題等問題。樣本統計數據顯示,超八成投資者持有指數基金時長在1年以內,場內投資者更傾向持有1—3個月。
基金人士分析稱,ETF在中國已經從相對粗放的發展階段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,隨著ETF市場產品飽和度進一步提升,基金公司的差異化可能更多體現在優質產品的數量和特色,“投顧+ETF”的生態模式更值得關注。
12家公司ETF規模占比超85%
數據顯示,截至11月18日ETF數量達到1011只,以交易場所為統計口徑,上交所和深交所的ETF數量分別為594只和417只,占比分別為58.75%和41.25%;份額分別為1.80萬億份和7166.19億份,占比71.52%和28.48%;規模分別為2.68萬億元和9314.11億元,占比分別為74.24%和25.76%。
從產品分類來看,股票型ETF依然占據大頭。截至11月18日,1011只ETF中有812只為股票型產品,占比達80.32%;規模2.84萬億元,占比78.49%。其次是跨境ETF,135只產品的數量占比13.35%,3991.07億元的規模占比11.04%。更具體看,812只股票型ETF中有423只為主題指數ETF,占比41.84%。但在規模占比上,具有絕對優勢的是規模指數ETF,249只ETF的總規模高達2.14萬億元,在全市場ETF規模中占比接近60%。
這其中,有7只寬基ETF的單只規模超過千億元,分別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、易方達滬深300ETF、華夏滬深300ETF、華夏上證50ETF、嘉實滬深300ETF、南方中證500ETF、華夏科創50ETF。此外,還有19只規模指數ETF的規模在百億元以上,既有富國基金、招商基金、摩根基金、南方基金近日成立的中證A500ETF,也有華安基金旗下的上證180ETF、工銀瑞信基金旗下的科創ETF等。
這些單只大規模ETF,是各家基金公司ETF格局的一個折射。截至目前,全市場共有54家機構發行ETF,其中有12家公司的規模超過千億,合計規模就達到了3.11萬億元,在3.62萬億元的總規模中占比高達85.91%。此外,有23家公司的ETF規模不足10億元。
其中,華夏基金目前的ETF規模約為6714.43億元,位居全市場第一。排名第二的是易方達基金,其ETF規模約為5957.67億元,與華夏基金差距縮小到了800億元之內。此外,華泰柏瑞基金的ETF規模為4643.91億元,排名第三,其中僅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就有3758.72億元。
第三個“萬億”只用了10個月
ETF是國務院特批的基金,國內第一只ETF于2004年面世。按照當時的基金監管程序,《證券法》和《基金法》中都找不到ETF推出的依據,直到國務院正式同意ETF作為“另行規定”的基金品種,證監會才依據國務院意見正式批復上交所推出ETF,ETF的開發才取得法律依據。
從第一只產品上證50ETF到當下如火如荼的中證A500ETF,20年間ETF已發展成為品類極大豐富、流動性持續提高、配置效率持續向好的一類公募產品。20年間,ETF聯接基金、跨市場ETF、跨境ETF、債券ETF、商品ETF、指數增強ETF相繼落地,ETF產品創新源源不斷,產品譜系日益完整。ETF納入融資融券、ETF期權上市、中日ETF互通開通,ETF正式納入互聯互通……ETF配套機制日益完善,具備了更多樣的組合策略、更大的應用空間。
即便放眼全球,中國ETF的發展同樣毫不遜色。根據華夏基金統計,近20年全球ETF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2.16%,產品數量連續20年保持正增長。中國市場,ETF規模實現第一個萬億元用了16年,第二個萬億元和第三個萬億元的時間在逐步縮短,分別為3年和10個月。其中,從2021年末至2023年末,境內股票ETF規模兩年復合增速達28%,遠超同期公募基金市場4.02%的規模增速。
2024年以來,ETF發展的最大特點,是股票ETF成為各大資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載體。根據統計,截至11月18日,今年以來共有500多只ETF實現資金凈流入,累計凈流入資金規模達到了1.15萬億元。其中,有18只ETF的年內凈流入超過百億元。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和華夏滬深300ETF均獲得了逾千億元凈流入,分別為1876.10億元和1005.27億元,嘉實滬深300ETF、易方達滬深300ETF和華夏上證50ETF的年內凈流入,均超過500億元。
根據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總經理蘇俊杰觀察,長線資金持續入場是2024年以來ETF規模迅猛增長的原因之一。今年以來,為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,中央匯金頻頻出手購買寬基ETF。此外,蘇俊杰表示,ETF還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訴求。對保險等機構投資者而言,近幾年市場利率不斷下行,資產端的壓力比較大,所以要加大對權益類產品的資產配置。ETF具有分散投資、被動管理、透明度高及低成本等特點,契合機構投資者的配置訴求。
在蘇俊杰看來,當前市場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增量資金以ETF的形式參與市場,由此形成了對部分行業和板塊的定價權。未來,隨著ETF占比的進一步提升,ETF成為投資者入市的主要方式后,指數將越來越難以戰勝,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將更加有效,業績優異、受市場認可而被納入指數的成份股將享有更高的估值和流動性溢價,由此形成良性循環。
擇時與擇基是主要投資障礙
實際上,ETF20年間的蓬勃發展,既離不開產品供給端的品類和機制創新,同樣離不開需求端的投資者認可度提升。根據華夏基金統計,截至目前國內ETF投資者的數量近千萬戶。隨著投資者數量和類型持續豐富,他們在指數方面投資行為畫像也逐漸清晰。華夏基金近日發布的《ETF20周年指數基金投資者洞察報告》(下稱《報告》),對此進行了全方位描述。
《報告》選取華夏基金指數產品的個人和機構客戶,指數產品包括場內產品88只,場外產品77只,提取2019—2024年的客戶持倉、交易、盈虧等數據,覆蓋歷史持倉客戶約3000萬人。結果顯示,個人指數基金投資者以26—40歲、本科學歷為主,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5—80萬區間,大多擁有3—10年的投資經驗。41—50歲的投資者投資指數基金的意愿更強;收入規模越高,在投資中越依賴指數基金。
進一步看,《報告》顯示,個人投資者挑選ETF時會重點考慮ETF對應指數的成長性和基金公司綜合實力,機構投資者挑選ETF時會重點關注指數成份股是否匹配投資目標以及ETF的流動性、規模及費率等因素。超八成投資者持有指數基金時長在1年以內,場內投資者更傾向持有1-3個月。大部分場內投資者能夠容忍30%以下的虧損;36%的投資者虧損后傾向于先觀望后做決定。超六成個人投資者面臨基金資產管理難題;機構投資者更關注部分基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。
針對這些行為描述,《報告》將其概括為五大方面:一是ETF投資者更傾向低買高賣,行為相對理性。二是擇時與擇基是投資者參與指數基金的主要障礙。三是服務及時性與個性化成為ETF投資者的重要訴求。四是投資者希望提高投顧服務的透明度與多樣性。五是機構投資者期待加強投教宣傳、完善風險管理、加大創新力度。
“投顧+ETF”生態模式更值得關注
從券商中國記者長期跟蹤觀察來看,基金公司對ETF未來發展趨勢持有樂觀態度。但他們也看到,ETF是一個先發優勢明顯、依賴成本投入和渠道資源等條件的領域。在同質化背景下,如何走出差異化路徑,是各家基金公司要思考的問題。
易方達基金指數投資部總經理林偉斌此前公開表示,基金管理人須加強精細化管理,在嚴格控制跟蹤誤差和偏離度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管理成本,這將促使基金公司更加聚焦提升核心能力、拓寬業務模式、鍛造競爭優勢。
華安基金總經理助理、指數與量化投資部高級總監許之彥表示,ETF發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大類資產配置和行業配置作出判斷,做好ETF的投顧式服務,這是他們連接財富端的重要抓手。他表示,資產配置就像搭積木,需要足夠豐富的積木,這樣才能搭得好看、搭得牢固,而近年來ETF的爆發式增長為“搭積木”提供了基礎和條件。
具體地,林偉斌給出幾方面建議:一是加強產品的前瞻性研究和創新性布局,構建有長期生命力的產品體系。二是在平穩運作的基礎上,提升投資管理效率,推動前沿數字化技術在ETF業務中的應用,保障ETF產品安全、高效、低成本運作,為投資者提供長期低成本的投資工具。三是加強投資者服務,建立一系列解決方案,努力改善投資者體驗。四是在衍生品體系建設、擴大投顧等業務應用、吸引海外投資者等方面不斷探索,形成更加完善、更加健康的ETF生態。
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表示,ETF在中國已經從相對粗放的發展階段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,隨著ETF市場產品飽和度進一步提升,主要市場參與者產品布局的“硬件”相差并沒有那么大,基金公司的差異化可能更多體現在優質產品的數量和特色,以及服務能力的“軟件”方面。
李一梅表示,雖然ETF市場在過去20年獲得了高速發展,但ETF的組合價值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。在我國ETF參與者增加、個人養老推進、投顧等機構對ETF關注度不斷提升后,ETF的組合化具備相當的應用空間。未來ETF的焦點不僅僅是單品的“作戰”,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出更好的ETF解決方案,幫助投資者配置好各類ETF,提升使用ETF工具的投資獲得感。
此外,李一梅認為,基金公司應跳出以單個產品為單位的銷售模式,改為以組合或策略為單位的服務模式,打造一個個多“兵種”協同的“合成營”,打造基于不同場景的ETF投資解決方案。這其中,“投顧+ETF”的生態模式更值得關注。從境外成熟市場經驗看,“投顧+ETF”已成為財富管理的主流模式。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基金投顧組合開始重視場外ETF聯接基金的配置。未來ETF生態圈中的參與者數量會越來越多,甚至可能出現新的角色,帶來更多資源稟賦,新的合作模式也有望誕生,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。
【免責聲明】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,從未開展任何咨詢、委托理財業務。任何人的文章、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,與金融島無關。金融島對任何陳述、觀點、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其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。股市有風險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。
|